更新:2025-01-17 02:00
首映:2012-09-11(多伦多电影节) / 2013-01-10(德国)
年代:2012
时长:113分钟
语言:德语,英语,法语,希
评分:8.2
观看数:64786
来源网:麻花免费电影
《汉娜·阿伦特》面对极权,我们不应该成为艾希曼!
总觉得世界上有两种人是悲观的,一种是比较了解浩瀚宇宙的天文学家,星空作为他们研究的对象,既闪烁着迷人的光芒,也布满了让人绝望的黑洞。另一种自然是哲学家了,把人和人性作为研究的对象,既洞悉人性善的幽微之光,又洞见人性黑暗的深处隐藏的恶。因为看透,不抱无望之望,不作无谓之挣扎。但正是这种看似毫无实际作用的思考,实则警醒世人的观点烛照前路,引领人类走向光明。
电影只是截取了汉娜·阿伦特人生中的一段,就是为纳粹高官、著名的刽子手艾希曼的辩护的文章
1960年,以色列宣布抓捕到前纳粹德国高官、素有“死刑执行者”之称的阿道夫·艾希曼,并于1961年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。已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著名犹太女哲学家汉娜·阿伦特(巴巴拉·苏科瓦 Barbara Sukowa 饰)受《纽约人》邀请为此次审判撰稿。
当汉娜·阿伦特前往耶路撒冷观看审判后,却在艾希曼的阐述、民意和自己的哲学思考之间发现了分歧。当阿伦特将艾希曼当年的行为提高到哲学的高度,她的文章不出所料地引发了社会上的恶评和抨击,一些汉娜·阿伦特的老友甚至和她绝交反目
<图片1>
1.
永远都是 死后的审判 我们把自己当成了谁? 上帝?
我认为 最无用的 最毫无价值的就是 战中的无作为沦为战后的审判 对悲剧的鼓吹对屈辱历史的一再重提 论及战后责任以及对于受难者死后的关怀
2.
<图片2>
<图片3>
<图片4>
<图片5>
想起加缪的一句话。
加缪说,希特勒模式和斯大林模式的区别在于,前者是由刽子手颂扬刽子手。后者是由受害者颂扬刽子手。前者是从未想过要解放所有人,他只想解放某些人而征服其他人。后者就其最深刻的原则而言,旨在解放所有人,但要暂时奴役他们所有人。
----所有时代的所有执政者,请对号入座。
3.
“他就是这么认为的!他是官僚!”
<图片6>
<图片7>
<图片8>
<图片9>
4.
“如果假设成立,极权主义的最后阶段,会出现一个绝对的邪恶。
没有绝对的邪恶,没有集权主义,我们不会看清恶劣的激进的本质。”
<图片10>
5.
<图片11>
太精彩的一次演讲----
1.“我假设,法庭唯一感兴趣的一点在于
本来上午应当写论文的,结果一开电脑就变成了看电影,而且看完电影还想写点东西。好在电影拍的很好,完全值回时间。
我为什么说这个电影好呢?这并不是说它用了什么高妙的拍摄手法,或演员的演技、装扮有什么特别之处(不过还是要说,阿伦特还是学校的超级学霸时真美;而海德格尔比照片上还猥琐)。这部电影好在启人深思。若论启人深思,那么直接去读阿伦特的原文,或普及的介绍读物不是更好吗?为什么要看电影?
按昆德拉的意思讲,小说相对于哲学的意义在于,它展示人在做选择时的具体情景。更具体地说,小说、电影这些形象化的艺术形式有一个无法取代的好处,即它可以让人们在精心雕琢的情境下做虚拟的道德判断。这种艺术提供的机会无法取代,是因为日常生活并未给我们如此多的机会,而每一次新的抉择都让我们对人性认识得更深。假如没有希腊悲剧,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去设想弑父娶母的动机究竟是怎么回事,也没法思考某些内在于我们的想法究竟是不是道德的。假如没有奥威尔,我们很难只凭思辨把极端情况下的人该如何行动考虑清楚
这是一部看到片名就决定必须看的电影,所以认真地写下些东西以对得起这个决定,所以以下只是自己短暂思考的拼贴,而并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影评。
影片从艾西曼审判这个点切入是极好、极聪明的,但同时也是冒风险的,因为这件事无论对阿伦特本人还是对现代政治思想界、哲学界都是极重大的事件。加上汉娜阿伦特本人是犹太人,要想说好这个故事并不容易。
从实际效果看,影片试图着重在汉娜发表文章后的面对压力上用力,但其实仅仅表面描写了其众叛亲离的境况,个人觉得还太肤浅。而这就要牵涉到另一层,在影片前半部分,汉娜思考并写作纽约客这篇文章时,电影也没有很好的描写出她的思考过程。我指得不仅是她作为亲历集中营的犹太人在思考“平庸的恶”这样开创性观点时内心的挣扎,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她在艾西曼审判的过程中,如何从观察、思考到最后得出结论来的那个推论过程。这可能需要编导有很深的政治哲学功底并对汉娜阿伦特研究极深,似乎有些过于勉为其难了。但其后果就是在这个惊世骇俗的理论那么轻易地横空出世之后
一个被众人视为恶魔刽子手的纳粹官员在以色列接受审判,一个众人敬仰的犹太知识分子在现场观看记录。大家的期待其实毫无悬念:一个公正的死刑,和一篇酣畅淋漓的讨伐檄文。然而汉那阿伦特小姐让观众们失望了。她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告诉大家:这不是一个杀人恶魔,这是是一个平庸的恶人。并且,她使用了一种毫不留情的哲学式的思辨方式,其冷酷的论点遭到许多咒骂。
阿伦特明知道哲学式的思考,并不能为普通民众所接受,甚至他的不少知识分子朋友也公开指责她、迁怒她、与她划清界限,但她仍然一意孤行,舍弃了所有情感式的表达,直击理性思考的观点。其实,如果她能先感性地抒发对犹太人悲惨命运的同情,照顾一下大众的心情,之后再展开她冷静的哲学式思考,给读者一个慢热的布道,就不会产生这么多的争议。人们愤怒的并不是她试图用哲学的方式去理解艾希曼,更不是她用这种方式理解艾希曼所得出的结论,而是她的高冷姿态,她对人类情感需求的蔑视,以及对个人遭遇所造成伤害超乎常人想像的压抑。然而阿伦特,真的不了解大众的心理吗?我不明白
《汉娜·阿伦特》面对极权,我们不应该成为艾希曼!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jdlawer.com/mahua/10420.html